LoveMatters 谈性说爱中文网

一个谈性说爱的安全屋 · 中文性教育网站

男生就该挣钱、买房、养家?谁说的?

发布,

更新

男生就该挣钱、买房、养家?谁说的?
[lm_breadcrumb]

男生就该挣钱、买房、养家?谁说的?

[lm_byline]

文/抓马

 

“女孩子不用太奋斗,轻松一点就好”

“女孩子不用买房,赚的钱自己零花就好”

……

女孩子真的这么轻松吗?

而这种”轻松“又真的是女性想要的吗?

 

在很多男生的眼中,女生的生活异常轻松:恋爱时有人拿财力精力捧着,结婚时有人忙着准备车房,生孩子后重心放家里,至于工作,凑合凑合就行。

 

于是为数不少的男生都表示,下辈子一定要做个女生。

 

而他们眼中的男生,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往往是这样的:谈恋爱时得拿实实在在的房子向对方做承诺,得满足对方各式各样的无理要求,“否则人家不愿意跟你在一起”(某男生语);结婚后则需要支撑整个家庭的运转,“车贷房贷孩子上学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男人解决”(同一男生语)。

但女生想要的,真的是这些吗?

 

平时,我也会和女性朋友们讨论生活与爱情的可能性,以及自己对于这些可能性的理想与期许。以下来自一个全女孩微信群的一些共识,或许和男生想象中的“轻松女性生活”不一样呢:

 

恋爱

 

如果能遇到让自己心动的人,如果足够幸运,还能在一起的话,会对人生及对方充满感激,会平等地、尊重地对待对方。因为,ta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其次才是自己的伴侣。人与人相处,最起码要遵循平等与互相尊重的价值。“各式各样的无理要求”?不存在的。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人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

结婚

 

婚姻可以有,但它不是必需品。如果真的遇到了那个让自己产生婚姻渴望的人,可以结婚。但如果只是因为社会舆论、家庭压力、年龄或其它,对不起,这样的婚不能结。自己每一天认真睡觉、认真吃饭、认真学习、认真成长,就是为了走完这个毫不考虑个人需求的“标准程序”?不可能!

 

买房

 

房子并非必需品。生活方式有很多种,既然已经来到了这个世间,就应该好好探索,而不是掏空大脑,与众人挤一道又一道的独木桥,直到挤到墓地里为止。当然,如果买房的话,会尽量与对方AA;如果自己没有AA的经济能力,请对方只写自己的名字,若结婚的话会处置为婚前财产。和你过日子的是人,而非房子。而且请深信,这个世界上探索其它道路的人多了,远行的、休憩的人多了,房子便会回到它最原本的价值:人类的栖身之所。

 

孩子

 

女人与生孩子并不必然相关。事实上,在人类所有形态的社会中,都存在不想生孩子及(或)不喜欢孩子的女人。“不生孩子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大约是最违背女性直觉、可又最具有欺骗及恐吓性质的男权训戒。那些不愿意生育的女性惧怕“不生孩子”背后的巨大惩戒,只好违背自己意愿,屈辱的接受生育活动。

自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以来,女性被鼓励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对那些违背自己意愿的规范说“不”。当更多的人表达自己真实感受时,我们会从互相确信中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价值体系。那个时候,生育不再是社会规范,而只是一种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

 

事实上,持这样观点的女孩子确实到处都有,只可惜的是,表达渠道太少,并不被大多数人了解。

 

生活在不平等之中,你我都是受困的人

 

回到文章一开头男生们的主观感受,他们看到了做女生的“轻松”,且亲身体会着做男生的责任与压力,但他们中绝大多数会选择“认命”,因为他们认为生活就是如此。

 

然而他们却很少意识到,自己所认为的压力责任,其实源自男权体系下不可避免的结构性不平等。这种结构性不平等以不同的方式同时压制着男女两性。

 

在以男权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结构下,女性被剥夺了与男性平等地追求经济资源的能力。这些男性所看到的女性的“好”,如女性产假、哺乳期缩短工时等,事实上促成了女性的进一步被剥夺:社会更有理由要求她们在养育孩子上付出精力,用人单位也更有理由在招人之初,就悄悄地把她们推掉。

 

于是女性便被迫陷入了这样的怪圈:她们平等追求事业的机会被先在性地剥夺了她们被迫照顾孩子做家务的价值又被抹除,社会再反过来指责她们在经济上依赖男性。

其实男性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们也并没有多少选择权。那些作为人本应有的最基本的东西,如房子,在许多人那成为了需要自己及家人拼死拼活才能获得的物品;那些被注入到人类天性里的东西,如爱情,在许多人那成为了没有物质条件就不敢去奢望的东西。因为被认为要赚钱养家,他们只能去赚钱、去成家、再去养家,哪一个环节做不到,都会被认为不够格。

 

那可不可以男性照顾家庭与孩子,女性外出工作呢?可不可以结婚不考虑房子?可不可以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选择不结婚?

 

那些越是抱怨自己人生困苦的男性,越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往往认为,“男主外女主内”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没有什么问题;结婚不要房子的话,“总不能还让老婆孩子跟着你一起租房吧?”;人怎么可以不结婚,不要孩子?

 

他们受困于制度与规范,却没有反思,而是用一次次的“拼命加班”与“绝望求偶”,把这个牢笼织的更细密更完整。

 

我们能做出改变吗?

 

人们容易期望社会的改变,却忘记了作为社会的个体,自己的改变本身就是社会的改变,不论它有多微小。

 

改变的前提,是敢于追问自己的内心,敢于追寻内心想要的生活——如果你的内心,真的不想按照社会为每个人设置的“标准程序”而活的话。

当然,你也会说,现实很残酷,个体的抗争极有可能以失败告终。但我要说的是,适应残酷现实所经历的痛苦更甚,因为它里面包含了不甘与屈辱;反思、探索、反抗也会经历艰难困苦,可你不但会体会到思考、勇气、实践等内涵的愉悦,还能看到它们为你打开的种种可能性。

 

而且请注意,越多的人选择痛苦的适应,那每个选择者痛苦的平均量又会增加,因为竞争更大更残酷了。但如果更多的人选择去改变自己,开辟不同的生活方式,种种改变之间便会互相赋予能量。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LoveMatters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