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Matters 谈性说爱中文网

一个谈性说爱的安全屋 · 中文性教育网站

成本14亿的《花木兰》里,“女性力量”有点廉价

发布,

更新

原本充满女性力量的《花木兰》,在迪士尼的电影镜头下显得浮于表面。其实,最初的《木兰辞》就胜过了现在一切媒体形式所表现出来的花木兰。
[lm_breadcrumb]

成本14亿的《花木兰》里,“女性力量”有点廉价

[lm_byline]

从2017年11月公布刘亦菲为真人版《花木兰》主角,到2019年7月第一支预告片出来,到今年因疫情《花木兰》撤档,从头到尾就没安宁过。

 

作为木兰忠粉,我一直坚信着,电影就像花木兰本人一样,虽生不逢时,遭遇不公,却依然能脱颖而出,用实力证明自己。然而在替《花木兰》生气、加油、打抱不平的各种努力下,满心欢喜迎来了电影上线的这一天,我却太失望了。

 

 

01.

木兰IP本身是突破性的

 

首先介绍下动画电影版本的历史意义。1998年《花木兰》登上大荧幕。作为迪士尼唯一不是公主的动画片,其突破性和前瞻性深受国际认可。当时的电影中虽历史元素较混乱,但让西方国家的亚洲人第一次在动画大屏幕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时又以独立女性的视角出发,不需要依靠王子来取得成功。

 

这样的内容今天可能司空见惯,可90年代并非轻易能够做到,也因此《花木兰》收揽了一大批粉丝。而迪士尼下一个成功独立女性代表则是现在大红大紫的《冰雪奇缘》两姐妹。我个人认为,《花木兰》在女性上的突破远大于《冰雪奇缘》,因为在那个时代,女权主义还未成为人们的议题。

 

回到真人翻拍,显然片方希望将这个主题继续下去。从早期的宣传“主演与导演均为女性”,到电影内容的本身,作为女性的我,其实略感失落——如果女导演是一个宣传点的话,是否证明其实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了对女性的否定?这是一个无解的悖论,没有对错,只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希望我被认可的是作品,而非我的性别。

 

作为改编电影,《花木兰》取消了所有的传统歌唱,人气颇高的木须龙被一只凤凰取缔,加上女巫,整体一种大改动的感觉,以奇幻历史剧为出发点,以女性为核心,听起来颇具吸引力。而预告片也恰到好处的体现了这一点,恢弘之下同时也不失迪士尼的色彩风格,被吐槽的妆容却反而表示出了迪士尼的用心:“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据说这是一部迪士尼的开发时间最长的电影,为了能够符合历史,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付出了巨大而长久的努力。预告片中我看到了这一点,然而这只是附带的东西,电影本身的好坏才是重点。

 

 

02.

这版木兰自带“气”

 

毕竟我们看的不是历史科教片,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个电影的前期开发就能完全覆盖的,所以我并不是特别在意历史文化的严谨性。哪怕有冲突,默认那个设定,甚至作为架空世界来看就好了。就像《阿拉丁》的翻拍,虽然在文化上混淆了阿拉伯和印度而遭到了批评与抨击,但依然能带给我们欢快和回忆,并不影响我们对电影的理解与感受。与其纠结某些“史实”,不如让我们把重心放在电影本身。

 

本着这样的心态,依然被《花木兰》狠狠打了一个巴掌。除了中国凤凰有着西方Phoenix“浴火重生”的概念让我出戏外,另外最主要的是关于“气”这个概念的理解。

 

根据电影,只有男性可以有“气”并运用它。我们姑且不把它和“气功”对等上(不然更说不过去),就当是一个电影独有的概念,但整个电影中并没有认真说明花木兰的“气”,总结来说就一句话:木兰有“气”,因为是女孩,所以要掩盖。这个气是怎么来的?出生自带的?不需要通过努力?为什么花木兰的气不能像巩俐女巫的气一样让她使用魔法呢?这与生俱来的“气”让我对花木兰突然少了些许敬佩,某种程度上已经剥夺了木兰的一大魅力。

 

在动画版中,木兰是个普通好动的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在《木兰辞》中,花木兰依然是大家刻板印象的女性角色,在从军前依然“当户织”,衣锦还乡后打扮自己“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而这样的一个人,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为了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下定决心替父从军。这不是比先天就受天赐神功更动人吗?

 

另外,电影中的逻辑硬伤真心不少。为什么花木兰和女巫聊了几句之后,就不顾军心现出女性真身?为什么这么厉害以一敌万的巩俐女巫要心甘情愿地听从一个对她并不尊重的“主人”和军队?可汗射杀跑来的木兰,女巫变成老鹰挡住了那只箭而英勇牺牲?强行煽情,却造成了片子最大的bug。

 

这还只是一部分比较直接的,要继续纠结下去会有更多。

 

 

03.

点到即止、避重就轻的女性主义

 

最后,我们从女性的角度来说说。作为中国女性的我,非常开心看到木兰通过迪士尼,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巾帼英雄的。即使在女性没有地位的背景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依然能够受到尊重和认可,这种概念我也非常欣赏。可是电影却在整体上点到即止,并没有深入下去。

 

我想先表达一下我对女性或者女权的观点:不是说一定要出人头地,不是说要仇视男性,而是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能够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果我选择做家庭主妇,而非被迫做家庭主妇,那是我的权利,不应该被说三道四;而当我有能力担大任并可以在平等条件下胜过男性的时候,不要因为我是女人而否定我的能力和成就,或对我产生怀疑。

 

我一直认为,没有必要否定“女性歧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也不仅仅发生在中国。从好莱坞早期电影,到众多国家的历史中都能清楚看到女性地位的问题。而《花木兰》电影的初衷,是在一个女性地位低下的环境中,出了花木兰这位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来强调女性的重要性。

 

而所谓“气”的概念,产生了一种避重就轻的感觉。女性的歧视体现在“气”不能为女人所使用?也许电影的目的不是这个,但却给我一种想要掩盖“女性歧视”历史背景的感觉。

 

另外,木兰和女巫的关系是一个重点,本来也是我很期待的一个方面:女巫对于木兰这样有能力有魄力的女性(就不说“气”这个东西了),虽为敌对关系,却惺惺相惜。

 

在女巫邀请木兰加入的时候,我真心的感觉到了一种“加入她,你俩独立成王打倒一切敌人”的感觉。然而木兰选择了忠诚,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品质,但之后两人的关系的发展却一言难尽:对于选择忠诚的木兰,女巫立马选择了站队木兰,中间似乎少了几个应该的发展步骤,让人很难与自身情感联系起来。

 

回想98版《花木兰》,虽有很多不合逻辑的西方观点,但是文化背景、对女性的歧视,和女性的“站起来”,获得尊重和认可这一点,做得淋漓尽致。真人版里,每一点都没有做到。

 

动画版结尾的地方,木兰的军中好友男扮女装,帮助木兰取得了最终胜利,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特别难得的。在那个年代,主流电影推崇的还是一种“极度男性化”(hyper-masculinity),如《终结者》《第一滴血》等(2000后翻拍的不算),而几位士兵男扮女装的做法看似不在乎自己的男子气概,实则从心底里接受了女性的地位,直接对峙传统的男性化。

 

而在真人电影中,从花木兰显现出女性身份而被驱逐,到回到军营传递告急情报,到士兵朋友们的那一人一句“I belive Mulan”,几乎没有过渡就表达完了对木兰、对女性的认可。这让我怀疑这真的是一个女性歧视的时代吗?要得到认可是否太容易了一点。而这样的认可,让我略感廉价。

 

其实,最初的《木兰辞》,我认为胜过了一切现在各种媒体形式所表现出的花木兰。在《木兰辞》中,花木兰还是那个传统女性,她做着女工,爱美,和普通人没有区别,并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也没有什么所谓的“气”。可是她为了家庭,替父从军,并没有成为所谓的“救国英雄”,平静地回归。朴实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她在军队中的巾帼不让须眉,在经过“万里赴戎机”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后,能力被认可无需更多表达。换回女装后小伙伴们才发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这种气势,这种胸怀,才是我心目中真正的木兰,真正的女性英雄。不需要压倒所有男人,不需要唯独她不可,要的是那种精神和魄力。

 

 

作者 | Jane

图片 | 豆瓣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LoveMatters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