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Matters 谈性说爱中文网

一个谈性说爱的安全屋 · 中文性教育网站

父亲,也许是一个「伪命题」

,

发布,

更新

父爱一定要“如山”吗?
Shutterstock/altafulla
[lm_breadcrumb]

父亲,也许是一个「伪命题」

[lm_byline]

你是否很感激那个你一生下来就成为你父亲的人?如果说:父亲不是以其血缘而成为父亲,也不是以其性别而成为父亲。那么父亲又应该是什么?

微信关注lovematterschina和lovemattersCN,

和荷小爱约起来!

(谈性说爱中文网特约专栏)

瑞典爸爸VS中国爸爸


前段时间,我走过上海地铁2号线人民广场站的入口,看到一长廊的摄影作品,这是一个“爸爸”主题的摄影展。

这个“中国爸爸”的摄影项目灵感来自“瑞典爸爸”,摄影师约翰·巴夫曼(Johan Bävman)。他是一位瑞典摄影师,获得过诸多国际大奖,而他初为人父时带孩子的经历给了他极大的触动,于是他开始采访其他休产假的爸爸,拍摄了一组“瑞典爸爸”摄影作品。他说:“在我自己休产假的时候,我发现很难找到从父亲的视角看待育儿这一话题的信息。通过阅读和观看其他父亲分享的育儿方面的想法和观点,也许更多男人会开始思考他们作为父亲和伴侣的角色。我认为,在通往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的道路上,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父亲的育儿责任,在北欧被高度重视。
Shutterstock/George Rudy

北欧的高福利制度一直引人关注,而其中最让人“不解”的或许就是“男性产假”制度了。以瑞典为例,16年它开始推行第三个爸爸月,也就是480天的育儿假中的90天只能给爸爸来休,而不能转给妈妈,这无疑强调了父亲在抚养中的角色。政策背后,是北欧社会对家庭的关心与重视我在挪威街头看到推婴儿车的父亲远多于女性,在商店也会看到许多推着推车的男性仔细挑选着蔬菜水果,在雪场里也满是带着孩子玩耍的父母。

如果说有什么最能够在无意中体现本地文化生活的,那一定非广告莫属了。中国的广告中,妈妈在辛苦地刷盘子,父亲与儿子递上“不伤手”的洗洁精,妈妈立刻感动得不得了。而我在挪威的广告中,看到的是父亲带着孩子在野外进行极限运动,看到的是父亲与母亲共同在厨房劳动,看到的是家庭中的每个人都享受着相处的时刻。不知道是因为我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原因还是我的错觉,很奇怪,好像“带孩子”这么一件事对这群北欧人来说轻松得很

与之相反,在中国,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听到过:“妈妈/爸爸/爷爷奶奶……一把屎一把尿辛辛苦苦地把你养大……”不管是真辛苦还是假辛苦,不得不承认,说到“带孩子”,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使人狼狈
 

比如育儿要换尿布,孩子大点还会有些恶作剧等等。
Shutterstock/Halfpoint

因此,对于许多男性来说,不愿意放弃“产假”背后职场机遇的丧失是一方面,他们对参与到育儿的抵触也是因此而来拜托,“父爱如山”,我们只要站在后面默默守护就行了那些琐碎的、婆妈的、无关轻重的小事,就不要来打扰我们这些“大山”了。


“家长”身份:人生来就是父母?

这种父亲在家庭角色中的缺失被戏称为“丧偶式育儿”
,我无意在此多说。我也承认相比北欧,我们没有高度发展的经济与极高的薪酬,我们没有健全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没有许许多多的客观条件。然而最可怕的事情并不是缺失,而是意识不到缺失。当80后、90后逐渐成人,开始发声,我们也越来越听到这一辈人对“父母”的态度——豆瓣上有一个11万人的小组“父母皆祸害”,知乎上关于父母话题最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是,“一想到为人父母却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然而当中国的二胎政策开放后,许多家庭仍然欢欣踊跃地代替孩子们去完成“兄妹/姐弟梦”,不论出于何种理由,似乎ta们从未对自己的“家长”身份合法性(或者说合理性)产生过怀疑。

似乎,为人父母,是如此天经地义的事情。

真的如此吗?
Shutterstock/George Rudy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同志宝贝》,开篇是小小的Gus(主角名)在早熟地解释:“对,一般人会有父亲,但是我没有,我只有一个名义上的捐精人……” 这部纪录片说的是四个同志家庭(三对les一对gay)的故事,但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部家长教育片。看的过程想到了很多。电影里四对家庭的组合相当多元,有人工授精、有领养、有与前夫共同抚养,总之,血缘不再是维系起家庭的纽带,但人与人的羁绊却并未因此而减少。在观看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觉到ta们作为家长、作为抚养者的责任,反而因为性别的相同变得更加强烈。

父亲角色的缺失也许会有一些潜藏的影响,譬如Gus狂热地喜爱摔跤,尽管他的两个母亲一再和他强调中正、理性的重要他还是迫切地希望成为一个有男子汉气概的人。但我记得,当Gus在商店出于好奇试用了唇膏被售货员冷语相对时,他的妈妈却站出来坚定地告诉他:“如果这是试用装,那你就可以用,你没错。你回去质问那个售货员你为什么不能用?”
 

父母的价值态度对孩子影响深远。
影视作品截图

说起来,我的朋友曾经和我说,正是因为她小时候受委屈时,她的父母总是告诉她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甚至选择息事宁人,因此她再也无法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感。

当我看到电影的这一节,我想,不论Gus长大成为怎样的人,他大概都已经学会怎样将后背交给别人。

很奇怪,一对家庭,难道仅仅因为两个人的基因被后代传承,因此就有资格被称作“家长”吗?我们想当然地说,家庭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时候,我们到底是在说这个家庭有一位男性和一位女性以及传承了他们基因的孩子,还是说有一位男性家长、女性家长以及他们承担有责任义务的孩子呢?


“父亲”是一种性别,还是一种责任?

有意思的是,在极其关注家庭关系的北欧,人口出生率一直不高;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建设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出生率却始终很高。在意识到责任重大之前,做出抉择是简单的。在有意或无意地消极对待责任之时,做出抉择是简单的。

说起来,父亲节又要到了。

世界上的第一个父亲节于1910年诞生在美国,是由布鲁斯多德夫人 (Mrs. Dodd,Sonora Louise Smart Dodd) 倡导的。她的母亲在生育第六个孩子时,因难产而死,因此她的父亲在妻子过世后独自一人承担起抚养、教育六个孩子的重任。1909年,其父亲辞世之年,当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后,她特别想念父亲,因此向教会的瑞马士牧师 (Rev. Rasmus)提出,希望能有一个特别的日子,纪念全天下伟大的父亲,她的这一想法得到了牧师的赞许,同时得到了各教会组织的支持。多德夫人随即写信向市长与州政府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州政府采纳这一建议的同时,把节日定在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1910年6月19日多德夫人所在的华盛顿州斯波坎市,举行了全世界的第一次父亲节庆祝活动,在差不多的时间里,美国各地其它城镇的人们也开始庆祝“父亲节”。

“父亲”不是以其血缘而成为“父亲”,也不是以其性别而成为“父亲”。

父亲节,盼我们都知道,我们在庆祝什么。



(文/ 河狸,做不了战斗的海狸,也是一条油光水亮的河狸。)



(特约专栏,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从男女到父母,这其中要经历很多转变和波折。在我们对父亲“高大”的形象提出更多要求时,有一位母亲却因为婚前性行为成为众矢之的,这是一个深刻而久久不能平息的故事。推荐阅读:《我的母亲用一生来赎“罪”│非处还值得被爱吗》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了解 LoveMatters 谈性说爱中文网 的更多信息

立即订阅以继续阅读并访问完整档案。

Continue reading